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 页 > 正文

【陕西日报】西安交大:高教明珠绽放光芒

发布日期:2017-04-29  浏览量:


4月28日上午,2017年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省劳动模范大会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陕西大会堂召开。站在我省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西安交通大学荣获“陕西省先进集体”,并囊括了2016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量双第一。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双一流”建设处于关键期、全面服务区域发展开启新模式,近年来的西安交大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频频点赞。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组织科研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人才培养迈出重大改革步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影响力日益凸显,与陕西省各地市、各行业、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西安交大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活力,带动陕西、辐射丝路沿线国家共同托起高等教育领域“丝路梦”。

以治校领航发展

最近,在西安交大校园里,由英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签名“代言”的“四面旗帜”“思想交大”主题海报随处可见。要将党建思政牢牢贯穿于中心工作,促进优良的党风、校风、教风、学风薪火相传,这是西安交大党委班子的一致共识和治校理念。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领导班子的治校力和凝聚力是核心。学校出台领导班子“约法十则”,给权力和作风戴上“紧箍咒”;推行民主生活会常态化,让党委和行政拧成“一股绳”;推出“十要干”,成为放开手脚干事业的“定心丸”。

“三个带头”已成为学校党委常委的工作常态。他们带头下基层,既是传导,也是调研,主要领导会与几乎所有二级单位新换届班子面对面集体谈话;带头进支部,13位党委常委分别联系10个基层师生党支部参加支部活动,目前已联系指导260个支部;带头进课堂,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思政课。

党建思政与中心工作相结合,骨干引领与团队力量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成长相结合,西安交大党建思政“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得有声有色,以基层为着力点,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教师为发力点,成立党委人才工作部,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将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要务;以学生为落脚点,改革思政课教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相融合。

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大大激励了党员骨干率先垂范、师生教学相长,推动学科和学校发展,为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注入了持久活力。在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西安交大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以改革激发活力

对学院实行“资源后配给”,西安交大这项改革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每年根据各学院的业绩,学校下拨一定量经费,由学院自主支配。把财权放下去,把活力激起来,这是交大“真刀真枪”推动办学重心下移的一个缩影。

大刀阔斧的改革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改革更新观念,以改革探索路径,以改革增强活力”,在交大师生员工的心中,这早已是默契与共识。

去年12月,西安交大人才培养再次迈出重大改革步伐:成立本科生院、钱学森学院,贯通本科生招生培养全过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新体系。学校正在大力推进三项改革:适应国家高考制度的招生改革,倒逼学科发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倒逼学科和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和老师,倒逼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也正式启动,校企协同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携手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术特区”释放科研活力,“科学家工作室”推动学科交叉,加强基层科研组织建设夯实基础,西安交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由点及面、由表入里。作为西安交大首个学术特区,成立仅六年的前沿院,高水平论文人均产出已经达到国际排名前100名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相关院系水准。8个不同模式的学术特区正在校内形成矩阵效应,带来学术成果的“井喷式”增长。科学家工作室则着力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如电信学院、一附院叶凯教授领衔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成立不久,便在人类基因组领域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年一度的“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为千余名海内外青年才俊提供了职业发展交流的平台,也逐渐成为陕西省的品牌活动之一。“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领军学者计划”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吸引了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和青年学者的关注。近年来,西安交大不断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队伍建设管理重心下移、分配制度改革、职员制度改革在校内已全面启动实施。

以创新引领未来

西安交大的科技实力,源自对中央“三个面向”的坚持,源自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以“三个面向”自由探索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以目标为导向解决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立足实际需求破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西安交大在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进程中发挥着科技支撑作用。

2016年,西安交大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五位。与此同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并列全国第六位;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8项,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量双居全省第一。

交大人身上锐意创新、追赶超越的时代精神,让坚持不懈的创新变成现实,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程海教授主持的“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程海教授团队和孙军教授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2篇。

2016年底,西安交大首个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系列技术”产业化工作正式启动。一批科研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升起: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获批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培育项目。

西安交大协同创新加强人文社科特色智库平台建设。2016年与陕西省商务厅共建“一带一路”自贸区研究院,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心入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同时,不断策划布局新的智库增长点,为社会进步贡献“交大智慧”。

以担当服务社会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中,西安交大始终以扎根西部的使命、奉献社会的担当、服务国家的胸怀、面向未来的眼界,从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扶贫援建等方面为陕西和国家汇聚智慧之源、贡献发展之力。

自2014年与陕西省12市区开启校地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来,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医疗卫生等方面全面参与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共建科研平台、推动成果转化、战略智库支撑、促进医疗改革,为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创新实践和智力支持。

在新疆大学、陕西平利县、云南施甸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批批交大人俯下身、出实招,全面助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偏远地区精准扶贫。建学科、教学改革、培养教师队伍,西安交大踏踏实实对口支援新疆大学16年,荣获“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在平利县以健康扶贫为支撑,探索分级诊疗与精准扶贫有机对接,切实为当地人民谋福利,被誉为“平利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中,西安交大的身影格外醒目。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牵引,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发布《西安共识》,成立丝路法医联盟、先进制造子联盟等,举办“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等,探索“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

渭水之滨,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交大举全校之力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呈现出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景象。2018年建成后的创新港科创基地将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成为承载创新驱动、承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实施、承载创新型省份建设、承载探索大学建设新形态、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平台。创新港必将振西部创新之翼,助推民族、国家腾飞。

注:本文原载于陕西日报2017年4月29日第4版头条,原文链接为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0429/html/page_03_content_000.htm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电话:029-82668234 传真:029-83234781

本站版权归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所有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