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4〕第63期
西安交通大学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三个坚持,明确工作方向。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在第二课堂开展“寻找我的中国梦”“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弘扬时代主题为重点。发起“发扬西迁精神 滇西支教行”“寻访新丝路经济带”“百县百村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等第二课堂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采用“专业院系+书院制”的“双院制”育人模式,并将第二课堂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和行为养成,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
三个支撑,夯实工作基础。以专项计划支撑实践育人目标。制定第二课堂“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公民道德素质、全球化视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六位一体”的能力目标。以专门办法支撑实践育人体系。实施“本科生课外必修8学分”“研究生社会实践必修1学分”管理方案,明确规定本科生须在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竞赛活动、艺术培训等第二课堂项目中获得不少于8个学分,研究生社会实践不少于1个学分。在“夏季小学期”开设34门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以基地建设支撑实践育人环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专业实践、研究生科技创新、博士生服务基地376个,每年接收万余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三个强化,保证工作实效。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将传统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实践课程,明确第二课堂6学时专项培训、24学时自主实践、2学时分享交流的学习要求。其中,“课程”环节按需设置、“实践”环节有的放矢、“分享”环节注重拔高,实现了实践育人的良性循环。每年有3000余名学生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由学业导师、常任导师(辅导员)、朋辈导师组成的实践育人团队。出台相关办法,明确导师在项目设计、过程管理、成果转化等环节中的地位和责任,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强化实践成果转化。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成果共享机制。每年对学生撰写的各类实践报告进行遴选,并组织专家学者对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跟踪辅导。近年来,借助学校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出“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作品和创业项目20余项。